刘瑞明:回归常识
作者简介
刘瑞明,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。
本文原载于《经济学家茶座》2018年第3期(总第81辑)。
全文924字,阅读约需2分钟
回归常识
如果有人问,中国当前最缺什么,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,最缺常识。
做研究做的久了,越来越有一种强烈的感觉,我们的研究和政策执行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鸿沟。尤其是,如果我们对身边的经济政策做一些稍微的了解,不难会发现,有那么多的经济政策都在与常识背道而驰。
现实中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房地产价格的不断高企恐怕是当前中国最令人揪心的话题,在累积了巨额风险后,俨然成为了我们身边的“灰犀牛”,是国家三令五申要防止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。
然而,如果观察数据,人们却能够惊讶地发现,很多城市在需求不断高企的情形下,新增供地却不断下降,“房价越调越高”也就成为了最自然而然的结果。
看病难、看病贵是困扰老百姓的一大难题,然而你不可想象的是,一方面,有那么多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;另一方面,每年有那么多的资本想进入医疗行业却进不来、有那么多的优秀医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。
有需求、有供给,却偏偏不让供需见面来解决问题。可悲的是,一个市场化高度不足、通过管制不让供需见面的政策,在很多人看来却是维护老百姓利益的。
一个好心人扶起了一个老太太,反而被诬陷是撞人者,被要求赔偿。当被证实是“诬陷”以后,仅仅是一句“一时糊涂”就完事,没有任何的惩罚。
一个老赖,欠3000万,通过整容和转移资产来逃避责任,但是事实上生活极度奢侈,仅仅通过微信绑定的银行卡一年就花了388万,最终法院的判决却只有一年三个月。
可以想象,如此荒唐的法律体系和判决下,哪一个老太太不愿意“试着讹一把”,哪个好心人还敢扶别人?而又有哪一个人不是想着“借了就从没打算还”……
因为背离了常识,背离了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,这些政策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,而且往往搞的民怨沸腾,使得社会福利不断受到侵蚀。如此情形下,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我们的社会有那么多的“乱象”和“困难”了。
从这个意义上讲,经济学常识的普及和推广,是如此的重要,而又如此的任重道远!